6月24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承办的“2025年第四期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岗前培训”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顺利开班。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施方波,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徐丽华以及来自全国37所院校的98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参加了开班仪式。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副处长、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副主任包亮主持。
全体合影
徐丽华首先感谢语合中心志愿者管理处对基地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向参训的志愿者们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回顾了浙江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建成的历程及海外中文教育所取得的丰硕经验和成果,并指出在当前中非合作持续深入的国际大背景下,志愿者教师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更需要坚定的信念、扎实的本领和开阔的胸怀。徐丽华期望志愿者教师能够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将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非洲本土的教学方法,同时珍惜同学情谊,做到互学互鉴,团结协作,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浙师大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徐丽华致辞
教师代表方泽聪介绍了本次课程将紧扣非洲中文教学实际,从教学技能、文化素养、国情认知以及使命担当等四方面展开。同时,方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埃及和泰国作为志愿者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体会到志愿者工作的意义,更塑造了今天的他,也借此鼓励志愿者们未来在面对挑战时要保持热情和坚持,在解决问题中汲取养分,锤炼出一个更加坚韧、成熟,专业的自己。
学员代表刘田莉认为“国际中文志愿者”这个称号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中文大会贺信中强调的,“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服务,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志愿者也是承担这一责任的关键一环,因此,志愿者们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培训过程中秉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未来的讲台上遇见更好的自己,使汉语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学生代表刘田莉发言
此次培训为期5周,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开展,培训内容涉及中文基础知识、教学法、二语习得、语言测试、教材编写、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自2015年以来,基地已经连续11年承担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培训各类中外国际中文教育师资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