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至18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新汉学博士学术研习营圆满落幕。来自亚洲、欧洲、非洲22个国家的28名青年博士生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主题,通过理论学习、实地研学、专题座谈及主题活动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路、新举措与新成果。

新汉学博士学术研习营结营仪式暨国际中文日“青衿问道”世界圆桌派顺利举办
4月17日,2025年新汉学博士学术研习营结营仪式暨国际中文日“青衿问道”世界圆桌派顺利举办。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盛,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汉学处副处长王昕生,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处长毛锡龙,非洲中文教育基地执行主任徐丽华,国际处副处长、基地副主任包亮,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孙春颖及28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浙江师范大学优秀留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李盛副校长为参加研习营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颁发结业证书并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中外文明互鉴作出贡献。在“青衿问道”世界圆桌派环节,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为脉络分享研修心得,报告内容涉及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数字经济创新、德清地信产业全球多边合作、五四村数字治理乡村实践、双童集团绿色低碳转型与共同富裕的协同探索、“义新欧”班列构建的新丝路贸易格局、数字贸易人才的创新培育、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和契约文书保护的当代意义等内容。他们认为,浙江在产业创新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案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经验,不仅关乎中国的发展,也将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理论学习:聚焦现代化发展基础
研习营以浙江师范大学林晓珊教授的专题讲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拉开序幕。林教授从浙江先行的发展逻辑、机遇挑战及战略举措入手,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引发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双童公司董事长楼仲平结合企业成长历程,分享了共同富裕与绿色制造的发展理念;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则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互鉴为主题,探讨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根基;人文学院副院长李义敏通过历史档案解码,揭示了契约文书中的中国智慧。
实地研学:触摸现代化发展脉搏
学员们先后走访杭州、德清、义乌、金华四地,深入一线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实践。在杭州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学员们调研了数字文化产业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的融合发展;德清县的地理信息科技馆和五四村展示了数字赋能乡村智治的县域实践;义乌的义新欧班列始发站则让学员们见证了区域富裕与全球共享的中国新范式。




专题座谈:共话乡村振兴与全球合作
在德清县五四村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座谈活动中,学员系统学习该村在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数字化转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并同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展开深入地互动交流,全面了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成效与典型经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座谈会上,各国博士生从国际关系、教育学等角度探讨了跨境电商驱动下的现代化实践与青年担当。
研习营还结合“国际中文日”举办了两场主题活动。“我的中文之路”分享了学员与中文结缘的独特故事;“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则基于学员不同专业视角,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案例成果的全球表达。

本次新汉学博士学术研习营是“新汉学计划”2025年首次以专题式学术研习的方式开展的博士培养项目。未来,浙江师范大学将依托非洲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的优势持续助力“新汉学计划”,构建中外青年学术共同体,为全球文明互鉴注入可持续的学术活力。